李波:交通强国追梦人
他潜心教书育人,是36岁破格晋升教授的“新星”;他专注科技创新,是汽车强国之路的“追梦人”;他勇担社会责任,身兼多家公司的“科技副总”;他带头干事创业,是学院建设发展的“领航员”。他,就是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李波。
一辆车启动一生热爱
李波出生于吉林农村。6岁时,父亲买的第一辆拖拉机,成为他童年最喜爱的“玩具”。他最爱做的“游戏”,就是帮助父亲一起修理拖拉机。
随着家里的拖拉机从15马力变成20马力、25马力,再变成轻卡,李波也成长为一名初中生。这时的他已经可以帮忙维修家中的轻卡,对车辆的传动系统了如指掌。
18岁,李波的高考志愿表上,只有一个志愿——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大三时,他参与组建了学校第一支赛车团队,并作为研制人员和赛车手,将亲手设计制造的赛车开到了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跑道。同年,他还荣获全国高校汽车知识大赛冠军。
大学毕业,他拒绝了高薪工作,选择继续在车辆工程领域深造,继续在实验室里守着半夜的灯光。
然而科研并不是“爽文”,李波也经历过无数次的迷茫与低谷。读研时,曾经的同学已经过上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仍然生活拮据;刚上博士时,找不到研究方向,付出的努力都成为无用功;工作后,为了项目的推进,有时连续工作17个小时,只靠泡面充饥……无数的挫折与磨砺,让李波心中那个汽车梦更加坚定而炽热。
男孩子好像天生就喜欢汽车,然而将这份喜爱坚持到底的人却寥寥无几。今年39岁的李波,仍然天天围着汽车转,从喜爱到学习,再到研究与发展,终于把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在多年的研究中,李波发现,现有构型的车辆底盘核心部件性能提升已达瓶颈,底盘控制技术对控制系统硬件的计算能力、算法的响应能力要求较高,在产业化应用中实现难度较大。若能从结构上简化电驱动系统并从本质上获悉其工作机理特性,将很好地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和结构紧凑性、降低系统控制难度进而提升响应速度,对率先掌握智能/新能源车辆底盘系统集成与线控技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基于上述发现,李波创新性地发明了基于直驱理念的车辆底盘核心部件集成与多目标参数优化技术、多物理场交叉耦合特性建模与动力学特性补偿方法、电驱动系统高精度/高鲁棒性控制技术等,已在中国重汽集团、潍柴控股集团、北汽福田、舜泰汽车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优青、重大创新工程等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6篇,其中SCI一区10篇,出版国家级学术专著4部;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等科技奖励;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青年创新榜样等荣誉称号,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人才计划。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正如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领域的年轻力量,李波凭借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教学方式,正在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王兴兴”。
他凭借自己上学期间参与组建赛车团队经验和科研经历,提议组建了“至尚”方程式赛车队。车队连续10年每年自主研制一辆赛车,从整车匹配设计、部件性能优化、桁架及部分零件加工,到整车安装调校,实现了全流程赛车设计制造,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并获得2020年轻量化水平全国第2名、2022年成本控制全国第2名的好成绩。在这炫酷赛车的背后,是李波与团队老师多年的默默指导与付出。
在车队的这段精彩又热血沸腾的岁月,点燃了赛车队成员的汽车梦,也提升了成员的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毕业后的他们均进入知名高校深造或重点企业工作。“在车队里,我们不仅挥洒了青春热血,更锻造了受益终身的职业能力。这段经历成为我从校园迈向职场无缝衔接的坚实阶梯,也为现在担任部门副经理奠定了基础。”现任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实验技术部副经理的侯国振说。
李波聚焦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提升终身发展能力的系列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改重点项目等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他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打造了专创融合的教学特色,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负责的《汽车构造A》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他探索企业订单式“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才华横溢、坚定前行的“汽车人”。他指导的学生和班集体获批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省级2项,获国家奖学金5人、山东省先进班集体1个。
一朵浪花融入一片海洋
伴随着工业4.0的蓬勃发展,全球智能制造正在变革提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智能工业的浪潮中,李波勇立潮头,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不断攻坚克难,将技术成功运用于产品中,为中国智造增添了动力。
“技术创新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纸上谈兵,如果把科研工作者比作浪花,只有融入产业的海洋,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李波说。自从选择了科研的道路,他就一直在不停奔跑,既要奔跑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还要奔跑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李波承担新疆舜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的“无人车实验设备、综合云控平台及数字化信息平台”项目,经费总金额达到1730万元,着重解决智能电动车辆底盘核心部件创新设计、性能优化测试、数字化平台搭建等行业难题。他担任山东泰展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建立了智能装备研究所,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科技副总”。
他和团队完成的“基于直驱理念的车辆底盘核心部件集成与控制技术”,以直驱式线控底盘核心部件成果作价入股的形式,孵化了山东航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利税200余万元;关键技术已在中国重汽、舜泰汽车、荣成康派斯等企业应用,新增销售额20.02亿元,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完成的“多工况绕组切换双模式电动发电系统磁场电路耦合优化及应用”项目已在北汽福田、山东唐骏欧铃、五征集团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新增产值25.39亿元,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李波将在汽车智能底盘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和空地两用机械的智能底盘,将科研立项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发展困境。“技术创新的价值,不是获得多么高的荣誉,而是要落脚在产业效能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跃升。”李波说。
一颗星点亮一片星空
“交通运输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啦!”当这个好消息传来,整个交通学院都沸腾了,李波也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是山东省首个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李波自2020年进入学院领导班子以来,围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以工作专班形式积极谋划、紧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相关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宣传推广。
学院打造的以车辆工程为龙头、交工交运为两翼、能源动力和力学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学科专业集群平台,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群项目,4个本科专业均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入实施“启明星”人才培育计划,连续4年均有教师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实现了近10年来未能自主培育省级人才的突破;获批建设山东省新能源车辆集成设计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示范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在省内率先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本科特设专业,新增山东省首个新能源汽车工程(师范类)专业并实现首批招生;车辆工程学生党支部被立项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获评“全省党建标杆院系”并顺利通过创建验收,连续4年考核优秀,被评为学校“干事创业好班子”……这位“85后”院长带领学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李波深知,在科研的星空里,个人始终是渺小的,集结团队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2015年,他组建了一支学科交叉、团结实干、追求卓越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创新团队,涵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力学5个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近5年培养泰山学者2人、省优青2人、省青年科技托举人才4人、市级人才3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创新团队。他作为核心骨干的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
老家的那辆车几经换代,背后是几代汽车人的努力和汗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将儿时梦想变成一生挚爱,把实验室的微光转化为产业化的燎原,李波将用炽热的担当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为汽车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