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教学的“进行时”与“完成态”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文化氛围,全面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8件。自本期起,宣传部与教师工作部联合推出“‘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获奖作品选登”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收获掌声,是大四毕业实习。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我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话音刚落,下课铃应时而响。学生呆了一下,然后就是噼里啪啦地鼓掌。当时还年轻的我,沉浸在掌声里有点发飘,为自己对课堂的精准把控而自得。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现在的我明白,下课铃不是课程的谢幕,掌声也不意味着教学的完成。老师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态”。教学这条“行军”路上,需要我们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关:从“生手”到“熟手”
刚工作时,教学任务重、班级头次多、课程内容庞杂,备课跟不上授课进度是常态。上课只能对着课件念,甚至念都念得磕磕绊绊。有时候好不容易念顺了,又把提问忘了、布置作业丢了,等我回过神儿来,学期已经过半。
怎么办?一个字,练。
如果有什么秘籍可以推荐,那就是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参加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设置的各种“严苛”条件,让自己快速进步和提高。
比赛严格界定时长,要求老师必须准确掌控课堂节奏。这种要求不是年轻时的我理解的卡准下课铃声,而是对一个内容讲多久,何时放、何时收,何时需要板书,何时需要互动都要有统筹,精确到分是基本条件,精确到秒才算最终过关。有次参加教学比赛,20个专题的课件,我足足做了半年,质量也只能说达标。
虽然繁琐,虽然疲惫,但通过以上过程我发现,自己上课不再会忘词,不再会手忙脚乱,有些时候,还有点游刃有余的既视感。这时我知道,自己已通过了从“生手”到“熟手”这一关的考验。
第二关:从“笑了”到“懂了”
内容得心应手,知识点随抓随有,是不是就可以准备好各种获奖的拍照姿势了?
抱歉,学生不买账,获奖很遥远。
我教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多、更新快、涉猎面广,相对枯燥,不太容易得到学生的“垂青”。我使出浑身解数,用故事来讲清道理,用场景来还原概念,用对比来展示事实,课程趣味“浓度”升高后,学生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生动。
但课程毕竟异于休闲娱乐,《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思政课,也可以生动有趣,但不能仅是生动有趣。靠“有意思”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但真正能赢得学生的,不会是“笑声”,只能是“效果”。
思政课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其实际需求出发去阐述讲解理论,思政课才不会沦为“水课”,学生在听过之后才会“记得”,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才会感觉“我懂了”。
“配方”先进,要求教师聚焦课程;“工艺”精湛,要求教师关注教法;“包装”时尚,要求教师贴近学生。有虚有实,要求教师用学习生活工作场景实例对接学生需求;有棱有角,要求教师从社会热点分析中提炼态度淬炼“三观”;有情有义,要求教师从师生关系建构角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有滋有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认知偏好调整知识呈现方式。
上课时,学生开始抬头看我,我知道,自己已通过了第二关考验。
第三关:从“Ta的”到“我的”
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呈现的方式都会有不小的差异。每位老师也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不需要教龄十年,有过一年实实在在讲台的历练,一个老师就可以侃侃而谈自己在教学上的感受和具体经验。关键是这些表层的体验后续应该如何梳理凝练,才能有效沉淀、形成特色,真正优化教学。
老师需要根据自身气质天性,匹配合适的教学风格。若某老师性格内敛,就不太适合照搬互动性强、讲求氛围调动的教学方案。而更适合用有深度的理论分析,通过抽丝剥茧的流程,让学生结合切身体验,去提高学习效果和实际获得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已发布,这需要老师结合时代需要去研究方法、总结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做成特色案例,个体的努力会更容易被发现。当然,一名老师如果想长期保有工作的热情、干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具备的就是对工作的热爱。坚持的奥秘从来不是苦修和毅力,而是去搜集点滴的成就感,汇聚成小确幸、微幸福,来助力我们一路前行。
随着教龄的增长,特色的积攒,当你发现,教学经验不再是“Ta的”,而真正成为“我的”,第三关,也已被攻克。
“进行时”不是“Ctrl+C”和“Ctrl+V”的循环往复,而是从0到1,从1到1.0001,再到1.0002……在每个微小的进步点上,老师收获的都是“完成态”,能获得的成就感也都是百分百。
从磕磕绊绊到收获满满,其间需要的是持续的付出和大量的时间。或许一名老师需要做的,是自律、自省,是不断地自我迭代,然后有一天就会惊喜地发现,幸福已“突然”来到了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