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壮海: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关系综论

作者:教师工作部 文章来源:教师工作部 更新时间:2023-09-13 点击数:57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进程中,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下不断获得新的进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方面的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也在此过程中有效加强、创新发展,为强师兴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客观而言,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回应解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何理解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对这一问题理解不同,实践中将两者分而论之、分而行之者有,以其一而代另一者也有。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涉及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关系着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由何起、如何进,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元”问题。

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紧密关联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体现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其核心指向是人的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升。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法治素养等,都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构成。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便是直接指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工作。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是构成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方面。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适应社会并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是一个社会对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在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它会带有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相应特点。较之于其他公民群体,一个社会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往往更高、更严。教师作为公民,必须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同时具备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

思想政治素质与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而言,都是前提性的要求,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种种规划、政策要求和实践推进中,于业务能力建设等之外,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往往都会同提并论。比如,2018年初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部分即以“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题,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弘扬高尚师德”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二部分亦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在相关政策文本中,也经常有作为一个概念使用的“教师思想政治”。这一概念,实乃“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缩略语。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一个个教师个体践行师德的状况汇集起来,或者说,一定范围内的教师群体展现出的实际师德状况,谓之师风。一校会有一校之师风、一国会有一国之师风。师风的好坏,是师德状况的集中体现;师风的基础,是师德要求的具体践行。但同时还要看到,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德”字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人之端正、美好的品性,均可谓之“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曾从广义的角度来使用“德”的概念。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再如,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等。这些重要论述中,“德”之所指,既包括思想境界、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也包括道德素养、职业操守等。

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反复论及新时代教师应有的素质和形象。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他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21年,在考察清华大学时,他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些论述所提到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等,都是新时代师德的具体内涵,都是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明确要求,体现的即是广义的师德观。概言之,广义的师德,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包括对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

师德概念的广义、狭义运用,广泛体现在许多政策文本之中。当将师德的概念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概念同时使用时,便是取其狭义,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师德的概念单独使用时,常常用其广义。比如,前文述及的《意见》明确将“突出师德”列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该《意见》对“突出师德”基本原则内涵的具体阐述是:“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此即从广义的角度运用“师德”概念的显例。201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的“师德”,亦是从广义的角度来使用的,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作出了整体性部署。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之所以可统称为“师德”,与“德”字本身的广义性有关,也与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于师之为师的不可或缺性、二者间的紧密关联性有关。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和精神底色,是其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师职业行为中更为具体的体现,二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有机一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广义的师德建设中两个必须同样高度关注的着力点,两者共同发力,才能有力支撑起师道尊严。

贰坚持把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

教育在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衰、文明存续中扮演着极端重要的角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于对教育重要意义的深刻把握,古往今来,人们对支撑起教育事业的为师者们致以崇高礼敬,也同时赋予了诸多厚望。“师之一字,是天地古今、社稷生民、治乱安危、善恶生死之关也。”“致治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学校,学校本于师儒,是师儒为人才盛衰、生民安危、世道治乱之关。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天下治,此探本至论。”教师的素质也因而倍受重视,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探讨,无论中西,均有宏论。其中对师德的关注,往往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卢梭(Rousseau,J.J.)曾在《爱弥儿》一书中说道,“令人尊敬的教师,在你敢于担当这一任务之前,你自己就必须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模范。同时,你要敞开你的心,牺牲你的时间、你的心血、你的爱,甚至你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有效。你要公正而且善良,以仁爱之心待人”。英国教育家洛克(Locke,J.)也称,“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多有从“德”的角度来分析教之为教、师之为师内在根据者。“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师者,其人有贤德者也”。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教育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对教师的应有素质、师德师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021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这些论述中所强调的师德,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强调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传承着中华文化中尊师崇德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对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些年来,许多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中的特殊意义给予了明确阐述、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2021年,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

坚持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这是由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一论述阐明的是,无论古今中外,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从来都不是模糊的、抽象的,而是确切的、具体的。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看似宏大高远,实则切近具体。如何作答,归根到底就在于教师如何展开自己的教育行为。而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是与其政治立场、价值理念、道德情怀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列宁(Lenin,V.I.U.)曾有一名言,“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同志们,你们非常明白,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这一切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决定了其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具体写出怎样的答卷。“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必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这是由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的。

一方面,“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德才学识乃至举手投足,对学生有很大的示范性。正因如此,在中外教育史上,强调以身作则被无数的教育家、思想家奉为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教师的基本行为要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Diesterweg,F.A.W.)认为,“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并且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做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真正的人”。中国古人则强调,“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另一方面,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德师风直接体现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无论从给学生确立楷则、指引正确人生方向而言,还是就展现高尚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尊重与信任,从而构建良好教育关系、推进教育有效开展而言,良好的师德师风都具有基础性、首要性。“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时刻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道理,牢记“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的古训,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自我修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坚持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这是由素质的内在结构决定的。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德”具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既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人的素质不断提升的动力因素,且体现着、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方向,往往被人们视为判断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首要指标、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这段话,用以说明德在人的素质中的重要性、首要性。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德是首要、是方向”,但德之修为、提升,较之人的素质其他方面而言,却又具有高度复杂性,“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即此之谓。人们经常提及的“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便既表达了对谨身修行、品德高尚、足为世范的“人师”的敬仰和期盼,其实也透露着对大德之成复杂性的认识。人的素质中德的首要性及其修为、提升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在人的素质建设中,必须将之摆在首位,无论对于育人而言,还是对于育人者而言,都是如此。不突出这种首位性,无以把准人的素质中的关键构成,也无以引起对人的素质建设中极为复杂、不易要素的应有关注。对于育人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切实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对于育人者即教师而言,就是要坚持把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作为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构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叁系统推进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深化推进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深刻理解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要求的首要性,准确把握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的紧密关联,完善机制、优化制度,充分激发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内生动力,统筹规划、一体推进,不断壮大大国良师队伍,推动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一是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首要位置。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完善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要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改革学校评价,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等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纳入其中,推动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中的首要位置落到实处。

二是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整体统筹、整体推进。如前所述,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是广义的师德建设必须同时关注的两个着力点。两个着力点共同支撑起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推进,两者之间也是相互支撑、紧密关联的。没有不问师德师风的抽象空洞的教师思想政治,也没有不涉思想政治的狭隘的师德师风。学校党委和学校教师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统筹,一体部署、一同推进、一并考核。要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思践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教育、凝聚立德树人共识与正能量中,推动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度交融、合力强化。

三是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入业务、贯穿管理。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意义等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举措不断走深走实。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乏将之高高摆起、悬空而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对构建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入业务、贯穿管理有效机制探索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深化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避免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之间“两张皮”“两件事”,也要避免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业务及其管理工作之间“两张皮”“两件事”。全面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的明确要求,将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业务工作、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让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过程切实成为教师追求、践行真善美的过程。只有真正做到融入、贯穿,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中的首要位置也才能得以落实。

四是在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中充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教师心中崇德修身、善学乐教内生动力的激发,是教师自觉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教育这一“仁而爱人”的事业中真情奉献的内在主体条件。充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就要不断引导教师深刻认识教育神圣、教师神圣的道理,铭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天职,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要有效弘扬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的宣传、弘扬力度,彰显教师队伍为培育时代新人、推动社会进步所奉献的人间大爱,同时激浊扬清、严肃惩戒师德失范行为,让争做“大先生”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此外,还要营造全社会热情关心、信任礼敬教师的良好氛围,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切实维护教师权益。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蔚然成风,也是教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要推动。

来源:《教育研究》目录:2022年第10期

  • 联系电话:0533-2787701
  • 地址: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鸿远楼1007
  • 邮编: 255000
  • 邮箱:jsgzb@sdut.edu.cn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3-山东理工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